作者:黄耀南
我在《黄庭坚其人其事》一文中介绍了黄庭坚的生平、艺术成就和主要经历,算是比较详尽的了。黄庭坚本人及其家族与崇阳的关系,除了黄庭坚在白霓金龙山读书,留下“朱笔点蛤蟆”、“智斗火神救黎民”、“墨沼池”几个民间故事不讲之外,就其他我所知道的,从史实资料中整理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算是对崇阳文史资料的一个补充吧。
黄庭坚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庭坚是修水县人。修水与崇阳山水相连,从崇阳大源界上驱车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黄庭坚故居——杭口镇双井村。
据史料记载,黄庭坚家族与崇阳关系最密切的是黄庭坚七叔祖黄注。黄注(998-1039年),字梦升,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与欧阳修是非常好的朋友。黄注的父亲黄中雅与黄庭坚曾祖父黄中理是亲兄弟。黄注十七八岁时,堂兄黄沔(字茂宗,中理子)在随州做崇信军节度判官,黄注随兄在随州读书。欧阳修因父亲已故,生活无着,母亲郑氏带他投奔在随州任推官的叔父欧阳晔。两人认识了并成为好朋友。欧阳修“见梦升年十七八,眉目明秀,善饮酒谈笑。予虽幼,心已独奇梦升。”(见欧阳修所撰《黄梦升墓志铭》)。后来黄注与欧阳修同科登第。黄注极有文采,欧阳修称赞黄注文章“读之博辩雄伟,意气奔放,若不可御。”黄庭坚称赞“叔祖梦升,学问文章五兵纵横,制作之意似徐陵庾信,使同时遇合,未知孰先孰后也。”(见黄庭坚所撰《跋欧阳文忠公撰七叔祖主簿墓志铭后》)。
黄注是崇阳的女婿。黄注的夫人温氏(1000-1083年),是崇阳县温可贤之女。温氏贤良淑德,生四男二女,有孙十人。温氏祖籍太原,其家后来移民崇阳,成为正宗崇阳人。黄注四十二岁殁于南阳主簿任上,温氏独自抚育子女成人,及看到儿子黄庾、孙子黄公登、公器入朝为官后才去世。这些信息载在《山谷别集》卷九《宋故南阳黄府君夫人温氏墓志铭》中:“夫人太原温氏,南阳主簿字梦升之配也。……梦升亦捐馆舍,享年才四十二,夫人怀保抱携归葬故郡,难苦淡薄绵四十年,无以家而不愠,若将坠而不悔。及见子庾、孙公登、器仕籍而终。其生以咸平庚子,其没以元丰癸亥,……夫人家鄂之崇阳,父讳可贤。……”
欧阳修在《黄梦升墓志铭》中将温氏称为潘氏,可能是刻版的时候出现问题,应该以黄庭坚说的温氏为准。太原温氏是一个望族,盛于初唐。
第二个与崇阳有联系的是黄庭坚的叔父黄廉。黄廉只差一点点就成了崇阳的县令,朝廷的任命通知下了,黄廉也在赶往崇阳的路上,突然接到讣告,母亲徐夫人病故了,只能赶回家奔丧。丁忧三年期满后,受王安石赏识,直接到中央任职去了。就这样,崇阳与这位名吏失之交臂。这件事记载在《山谷别集》卷八之《叔父给事行状》中:“……公少举进士,有声场屋间,登嘉祐六年进士第,授宣州司理参军,……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鄂州崇阳县,未至,丁母夫人蓬莱县太君徐氏忧。服除,江淮发运使张颉举充勾当公事,未行。或荐于王荆公。……”
黄廉后来官至给事中,《宋史》有传。
传说黄庭坚有一个姑妈在白霓堰下。这个还没有找到确切的史料来证明,只能算传说。
崇阳人都知道黄庭坚在白霓金龙山读过书,这件事记载在《崇阳县志(同治五年)》中。《崇阳县志(同治五年)》 卷三载:“山谷书院,邑东金城山椒,黄庭坚读书处。堂匾曰‘浩然堂’,今于其旁建文昌阁。”谭登元《浩然堂记》说:“浩然堂者,宋太史黄山谷读书其邑之金城山,额其堂曰‘浩然堂’。盖取孟子善养‘浩然之气’以自命也。……”
《崇阳县志(同治五年)》没载明黄庭坚是哪一年在金龙山读书,实在很遗憾。我曾经见过一份资料,写黄庭坚在金龙山读书是在治平二年(1065年),那年黄庭坚21岁。头一年,黄庭坚赴礼部试,落榜,留京师。治平二年南归,游学崇阳,为明年秋试作准备。这个时间点是符合逻辑的。但资料名称及作者都不记得了,算不得证据,只能放在这里,待资料重新出现。
黄庭坚为崇阳留下了诗歌,这是有证据的。《山谷集》中有一组诗 《鄂州节推陈荣绪惠示防檄崇阳道中六诗余老嬾不能追韵輙自取韵奉和》。崇宁二年(1103年),黄庭坚59岁,已经落职太平州,移居鄂州(今武昌),为某事经过咸宁、崇阳,写一组和诗给鄂州节推陈荣绪。和诗其四《再登莲落岭怀君泽知录》、其五《崇阳道中》,其六《晚发咸宁行松径至芦子》。其四、其五是经过崇阳写的,勿须怀疑。其四写的莲落岭,应为莲荷岭,为崇阳、咸安界山,在路口镇沙潡、田心一带。《方舆纪要》卷七十六咸宁县:莲荷岭“在县西五十里,与崇阳县分界”。《清一统志·武昌府一》:莲河岭 “在咸宁县西南五十里,接崇阳县界”。《崇阳县志(同治五年)》卷一:“沿河岭,亦称连河,东七十里。自豪头坳起,为蔡家岭蜿蜒至此,界咸宁,达武昌古路所经。”
《古今诗人咏崇阳》这本书还收录了《夜宿岩头寺》一诗,署名作者黄庭坚。岩头寺即昌国寺,在沙坪镇泉湖村肉拱桥。《崇阳县志(同治五年)》卷十二:“昌国寺,旧名资国,一名岩头。唐乾符中,全岁禅师道场,宋治平元年,赐今名,山谷老人书额。……”可惜现在看不到山谷老人书的额匾了。
黄庭坚曾游舒州怀宁潜山,爱其林泉之胜,自号山谷道人。崇阳人民爱戴的黄庭坚,实际上是一位美男子。杨万里在《蒋彦回传》中载,蒋彦回之子蒋观言亲见过黄庭坚,对杨万里说:“山谷美丈夫也,今画者莫之肖。”李公麟(字伯时)画唐朝美男子、诗人王维的像,时人看了,都说画的像黄庭坚,黄庭坚也在《写真自赞五首并序》中说:“求作右丞像,此时与伯时未相识,而伯时所作摩诘偶似不肖,但多髯尔。”(《山谷集》第14卷)。范寥(字信中)在《宜州乙酉家乘》后记中说:“望之真谪仙人也。”
黄庭坚这次来崇阳,是与崇阳的一次告别之旅。几个月后,黄庭坚带着家人,从汉阳出发,穿过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走向长沙,走向广西宜州贬所。
21岁的黄庭坚,在崇阳亲笔题写“浩然堂”,带着一身浩然之气走向宦海。59岁的黄庭坚,最后回看一眼崇阳的“浩然堂”,带着一身浩然之气走向生命的终点。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黄庭坚留给崇阳人民的永远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