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天气吧
着实让人无所适从
站着像生煎,走着像油炸
在床上是红烧,下床后是清蒸
暑热席卷而来
让人无法招架
不少人中暑
甚至热出“致命”热射病
哪些人最容易中暑?
中暑了该怎么办?
如何预防呢?
一起来看!
↓↓↓
01 中暑容易盯上的8类人
◆喝水少的人
水分补充不够,不利于身体排汗散热。但喝冷饮对胃肠、血管收缩都有影响,建议补充温水。
◆不出汗的人
先天汗腺不发达,或是使用了抑制排汗药物的人,身体散热功能失衡,更易中暑。
这类药物包括利尿类的降压药,含“麻”的感冒药,以及胃复安等肠胃药。
◆腹泻的人
腹泻会导致身体水分流失过多,进而引起中暑。
◆呼吸道感染的人
呼吸道感染,免疫力低下,部分合并发热,不注意情况下易引起中暑。
◆睡不好的人
排汗需要良好的心肺功能,常熬夜或睡眠不足7小时的人,通常心肺功能较差,不利于散热。
◆肥胖的人
肥胖者皮下脂肪厚,不利于散热,通常比瘦人更容易中暑。
◆运动过激的人
运动会加速体内产生热量,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越容易中暑。
身体有大块肌肉的人,运动时产热的量比一般人多,是中暑高危人群。 有代谢疾病、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佳者,也容易中暑。
◆好胜心强的人
压力大、有强迫性格、事事求胜者,夏季容易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02 一旦发生中暑,要怎么急救
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三型。通过症状,可以判断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应措施。
◆先兆中暑
高温下,如果出现大量出汗、头晕、耳鸣、胸闷、恶心、四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说明身体已经脱水。
此时要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及时到阴凉通风处,并赶紧多喝水,或者喝一些淡盐水、绿豆汤等,通常症状可自行消除。
◆轻度中暑
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38℃以上,可伴有呕吐、面色苍白、心率增快、皮肤湿冷等。
出现这些情况后再休息、喝水,逆转病情就没那么容易了,一般需要去医院。
如果中暑患者出现高热,可以冰凉水擦浴,用风扇吹风或空调降温(避免直吹身体),加强蒸发降温,也可以通过酒精擦浴降温。
◆重度中暑
重度中暑包括 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三种类型。
-热痉挛 属于热射病的早期表现。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抽搐,这种疼痛较为剧烈。有心脏病史的病人,低盐饮食者,或者在凉爽地方静坐1小时后症状仍不缓解者,一旦出现症状就要赶紧上医院。
-热衰竭起病迅速,患者常出现眩晕、呕吐、痉挛、昏厥等症状,体温升高,但低于40℃。如不及时干预治疗,会快速发展成热射病。
-热射病又称为体温过高综合症,由于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长时间劳动,大量的热传入人体,当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不足以抵挡时,致使体内积热,体温升高,逐步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表现主要特点是体温可高达40℃以上,伴昏迷。
那发生热射病要怎么办? 轻者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解开衣扣、腰带,敞开上衣。可服十滴水、仁丹、霍香正气水等防治中暑的药品。
如果患者的体温持续上升,有条件可以在澡盆中用冰凉水浸泡下半身,并用湿毛巾擦洗上半身,有条件也可以早期使用冰凉水灌肠。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或痉挛,应立即就医。
03 要怎么预防中暑呢
◆少量定时多次补水
不要一次补充大量水(大于500毫升的水,尤其不能喝冰水,避免影响胃肠道)。建议先喝一两杯水(200~300毫升),隔半个小时再继续补充。
出汗后,除了要适量喝水,还要注意补充电解质,比如喝两三口淡盐水。
◆给身体做物理降温
身体过热时,正确做法:扇扇子,或把衣领解开,用冰凉水、酒精擦拭腋窝、大腿根、脸、额头等部位。
◆外出不要长时间戴帽子
戴帽子时间长了会分泌大量汗水,在帽子下形成湿热的小环境,令头部湿度提高,引发中暑。
最好不定时拿下帽子,及时擦干汗水,给头部通风散热。
◆家中常备中暑药
夏季家中可准备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气水(片)等,热天出门尽量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
需要注意的是,藿香正气水(片)、十滴水中都含有酒精,不建议两种药同时服用,或与头孢类药物同时服用。
◆运动量力而行
运动最好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间注意补水,室外气温超过32℃、空气湿度超过60%时,锻炼最好选在室内。
值得注意的是,游泳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清凉,但长时间泡在水里,水分照样会流失。戏水时别忘了随身带瓶水,上岸后马上擦干身体。
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
注意高温预警
做好夏季中暑的预防哦!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