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武汉在这些声音里苏醒:江汉关的钟声伴着轮渡悠长的汽笛,汉南港码头“车谷号”汽车滚装船起锚的嘈杂,东风悦享自动驾驶小巴启动时的“咔嗒”声……
长江在此,江汉汇流。历史上,汉口因水运而兴,汉口开埠、张之洞督鄂,一时间“驾乎津门、直逼沪上”;如今,这座九省通衢的枢纽之城,把最好资源给创新,在转型突围中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东风在此,向新腾跃。56年来,一代代汽车人与城市同频共振,以钢的骨骼、芯的脉搏,在百年汽车工业史上镌刻下鲜明坐标,不断书写新的历史。
13公里的东风大道延展为产业动脉。通讯员孙晓飞 摄
“能够在生活地购买到当地生产的小轿车,心里的那份激动很难形容。”作为武汉市第一位购买“富康”的客户,如今已年过六旬的著名相声演员赵卫国回想起来,依旧说“很骄傲”。
在武汉,不少人的生活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与东风发生某种关联。
可能是富康或风神的出租汽车,或是父辈在总装车间挥洒的青春岁月;可能是孩童时期参观工厂时触摸的第一块汽车钢板,也可能是如今街头驶过的岚图新能源车流线型尾灯。
1992年,当神龙汽车率先入驻时,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就作出一个大胆决定:留出毗邻的最好地块,静候东风总部的到来。
“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农田,但我们坚信东风终将走出大山。”时任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李昌贤回忆道。谁也没想到,这一等就是11年。
“当时,跟神龙配套的汽车零部件大部分没有到武汉来。”时任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作清至今记得,为了给神龙汽车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他们跑遍全国,用“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了一批关键零部件企业。
搬迁议题几起几落,一任任武汉经开区领导从未放弃。其间,“进十堰、上北京”成为常态,当时的中汽联、机电部和国家计委,他们几乎踏破了门槛。
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细节是,当时,随着武汉经济腾飞,预留地块价格已上涨六七倍,曾有投资者开出市价5倍的天价求购,但武汉经开区始终不为所动。
诚意终得回报。东风入驻后,原预留地块转给神龙建设30万辆轿车基地,武汉经开区又割舍后官湖畔300亩行政文化中心用地,投资为东风建设人才公寓。
2003年9月28日,东风公司总部搬迁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东风主要领导曾说:搬迁到哪个城市,东风本有多个选择。但武汉,十年磨一剑。
“风”至武汉,这里便是“风口”。如今,作为湖北最早设立的国家级经开区,武汉经开区已汇聚10家整车企业、14座整车工厂、100个零部件研发中心、1000个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年产能力达147万辆。
“画了十几年武汉经开区,总是有新变化。”作为武汉市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吴万昊用刻刀记录着这片热土的变迁。他的系列作品《从一辆车到一座城》中,东风大道延展为产业动脉,地铁在“东风公司站”交汇,三座长江大桥飞架两岸……以“东风”命名的大道在城市不断延展。
吴万昊正在一笔一刀雕琢车谷成长印迹。通讯员孙晓飞 摄
“我们搬来武汉那年,儿子拿了个‘年级进步最快奖’,我一直记着。”东风公司员工吴万昊的办公室里,这张泛黄的奖状被精心保存。作为在十堰“芦席棚”长大的“东二代”,他亲历了2003年那次大搬迁。
当时,数百名东风员工最忧心的就是落户和子女入学。武汉经开区迅速设立专窗,与东风人资部门“无缝对接”。
“起初担心教学质量,没想到孩子第二学期成绩跃升68个位次。”吴万昊感慨道。这张小小的奖状背后,是武汉“东风需要什么,就配套什么”的庄严承诺,也是城市培育环境、再造优势的决心。
更多“超常规”的服务接踵而至:市属十余个部门在武汉经开区设临时办公室,为东风本田项目提供“专班审批”;30多名交警为超限设备全程护航,20公里转运“零障碍”;连管委会行政大楼都“让给”东风,变身东风全球创新中心。
东风的梦想,是做世界一流车企;武汉,英雄的城市全力托举。
2021年,东风公司发布“东方风起”计划和科技创新“跃迁行动”,谋划绿色智慧出行蓝图。
武汉搭台,东风公司牵头,联合武汉理工大学等多家高校和企业,成立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超2000人的科研团队里,就有武汉理工大学“东风跃迁班”的研究生;
华中科技大学团队打造出完全自主的全流程、一站式永磁电机设计工业软件,成果在东风岚图汽车实际生产中得到验证;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团队与东风悦享在智能驾驶环境感知领域频出新成果……
两所在汉高校还首次跨江,分别在武汉经开区投建武汉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和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和氢能技术研发。
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同步突破。在城市另一侧的武钢物流基地,30台东风氢能重卡每天运送货物;在武汉经开区,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4条自动驾驶小巴接驳线路刚投入运营,市民可免费乘坐。
就在今年,东风汽车牵头,联合包括中信科智联在内的九家企业、四家高校及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共同组建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目标三年内攻克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制重大创新产品。
“东风始终与武汉的产业基因深度交织。”武汉理工大学学科首席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湖北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颜伏伍认为,产业环境需要主动作为。武汉为东风提供了成长的丰厚土壤,东风也是推动“车谷”前行的强大引擎,城市与企业共生共荣。
中欧班列(武汉)“东风号”专列从吴家山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缓缓驶出。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4月12日,长江汽车链平台传来好消息,平台已汇聚超15万家产业链企业,累计促成交易额158亿元。1年前,它们才刚上线运营。
2024年,面对合资车燃油车产销量下滑,武汉市专门成立汽车制造和服务产业链工作专班,长江汽车链平台是举措之一。另一个,是车谷实施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提升”“零部件产业发展”两大行动。
东风本身是业内产品线最全的车企之一。目前,东风汽车在湖北省内已建立起20多个整车厂和国家级检测中心,一级配套供应商有1000多个。
这么好的基础上,如何更快转型?
武汉市、区联动,组织东风公司与武汉楚能新能源、中创新航、华星光电、京东方等企业开展供需对接,共同组建下一代汽车供应链。同时,绘制出覆盖300多家企业的产业链图谱,在7大城市布局招商专班,拿着图谱一家家上门,只为补链强链。
数据显示,武汉经开区年均导入30余家产业链配套企业。不仅是硬件,还包括东软集团、科大讯飞等软件头部企业。
这些,都大大方便了东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寻找新能源与智能网联合作伙伴。
比如,东风研发总院先后在长江汽车链平台发布约300余条研发需求,很快就与赛宝达成智能网联准入试点合作;湖北中享与东风进出口就整车出口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车谷号”汽车滚装船在汉南港直航出海。通讯员孙晓飞 摄
为了跃升,武汉还将“出海口”搬到了“家门口”。
去年以来,全市首个湖北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揭牌,贯通综保区整车出海通道。得益于此,东风成功打开西班牙、意大利等16个空白市场;
就在今年春节前后,武汉港汉南港区正式获批临时开放,经汉南港滚装码头出海的汽车,在武汉经开区直接办理海关手续不超2个工作日,单车出海成本至少降低1000元;
还有中欧班列(武汉),为东风汽车量身打造了定制化的“东风号”,实现常态化运营,一台岚图汽车从车间到火车站仅需20多分钟;
距离武汉经开综保区不远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园区已集聚80多家检测认证机构,出口车辆不出园区就能拿到“出海证”。
“对未来最好的把握,就是开创更美好的未来。”东风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杨青说,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征途上,我们信心坚定。
这个春天,东风大道两侧的大树正在冒着新芽,第20万辆岚图在汉驶下数字化产线。东风腾跃,正因在此。在此,既是沃土深根,亦是星辰远航。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