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崇阳县石城镇立足生态资源禀赋,紧抓“双碳”机遇,探索“光伏+”多元融合发展模式,让阳光“生金”、产业“蓄能”,走出一条生态优先、产业增效、百姓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
3月6日,记者在崇阳县石城镇石壁水库旁看到,错落有致的光伏阵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一片“深蓝色方阵”,将太阳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动能。
据了解,土地贫瘠、产业薄弱一直是制约石城镇新桥村、宝林村等4个脱贫村发展的难题。为了让“沉睡”的荒山荒坡焕发生机,石城镇采取“集中建设+分村管理”模式,在石壁水库上塘山坡建起5座“地面式”村级光伏电站,其中4座装机容量50千瓦,1座100千瓦,总装机规模达300千瓦,年均发电量超30万度。
“过去想发展产业,不是缺水就是缺地,现在把荒山变成电站,既盘活闲置资源,又带来稳定收益。”石城镇塔坳村党支部书记汪文军介绍。电站并网发电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超10万元,这笔“阳光收益”被专项用于村内基础设施维护、困难群众帮扶和公益事业发展。
光伏项目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家门口的就业渠道,通过设置光伏设施维护、环境清洁等公益性岗位,累计带动17名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每月能有900元收入,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石门村脱贫户张容负责电站管护工作,她感慨地说,“以前守着荒山发愁,现在守着电站增收。”这种“电站造血+岗位活血”的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从“靠天吃饭”到“靠天致富”,石城镇用一片片光伏板叩开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密码。在这里,阳光不仅是自然资源,更成为驱动产业革新、赋能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点光成金”的新篇章。
全媒体记者:储璐瑶 通讯员:王依
一审:陈超
二审:黄益民 熊晓辉
三审:全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