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今年是21日。 在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我国所在的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这天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包含三个层次:阴寒达到极致,天气最冷;阳气始至,上升才逼天气寒彻;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古时冬至日叫“交九”,是人间进九的第一天,农家有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所谓数九寒天,每九天为一“九”,一直到“九九”共八十一天,然后才逐渐变暖。“不出手”,是指天气寒冷,双手放在兜里或是戴着手套不往外露;“冰上走”,是指河面结冰,人可以在上面走;“沿河看柳”,是大地回春的迹象;“七九、八九”的时候,燕子开始往回飞;“耕牛遍地走”,是指春天到来,耕牛下地准备种庄稼。
小时候,冬至要吃汤圆,父母把当年收获的糯米磨成粉,做成汤圆,锅里的水烧开后,倒入汤圆,大火煮几滚,待汤圆全部浮起来,盛到一只只碗里,在上面洒上白糖,便是人间美味。洁白圆润的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幸福。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品尝着香甜软糯的汤圆,分享着生活的点滴,感受着亲情的温暖。汤圆的甜蜜,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滋润了心灵,让人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家的温馨。所以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而在北方,饺子是冬至不可或缺的美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和面、擀皮、调馅、包饺子,欢声笑语回荡在温暖的屋子里,日子是幸福祥和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县城把北方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引来了,每到冬至这天晚上,小饭馆里人满为患,或是一家团聚,或是三朋四友相对,品尝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当一盘盘各种馅料的饺子端上桌,那浓浓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让人垂涎欲滴。咬上一口,鲜嫩多汁的馅料在口中散开,温暖了整个身体,也慰藉了心灵。据说,是因为饺子形如元宝,寓意着财富和好运,小城的人便中午在家吃汤圆,晚上进馆吃饺子。
“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意思是要在不同季节进食恰当食物,以达到养生目的。冬季人们习惯进补而日常少动,体内易生热生痰,食用萝卜能止咳嗽,利脏腑,夏日食姜则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冬至时节,农事活动也有着独特的节奏。在老家,冬至后进入了冬季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农民们会加强对冬季蔬菜的管理,及时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确保蔬菜能够安全越冬。对于果农来说,冬至也是修剪果树的好时机。他们会仔细地修剪树枝,去除病虫害枝条,为果树来年的丰收打下基础。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的这句诗,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希望。冬至,虽然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但也是阳气渐生、春天即将到来的信号。它让我们在严寒中看到了生机与希望,感受到了生命的轮回与不息。
冬至,也是一个适合沉思的时节。在这漫长的黑夜中,人们可以静下心来,回顾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反思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生活做好规划。也可以围炉夜读典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与古圣先贤对话。墨香幽然,思绪随文字穿越千年,静品岁月沉淀的智慧结晶,岂不快哉。